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材料。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内容标准: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人教版化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金属材料”教学片段。
[引入]我们已学习了碳、氢、氧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它们都是非金属元素;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元素——金属元素。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又用不同的颜色做了分区,在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金属元素就占了五分之四(展示元素周期表)。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的、见过的金属元素有哪些呢?请完成下表。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投影展示、评价。
[交流]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材料,列举身边的金属材料。
[投影]展示图片: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马踏飞燕、铁狮子等)。
[提问]回忆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哪些方面的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
[提问]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实验探究]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介绍实验探究方法。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教材上的表格——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
[讨论]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问题。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5)为什么现在高压电线用铝丝而不用铜丝了?
[提问]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金属,它的一些性质如下:熔点为2500℃,密度为3g/cm,强度与钢相似,导电性良好,导热性良好,抗腐蚀性优异。这种金属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保护层,试设想这种金属的可能用途。
[评价]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鼓励。
[提问]在我们的人体中有一个“金属之最”,你们知道吗?你知道地壳中的“金属之最”吗?你还知道哪些“金属之最”?
[课后作业]
(1)铝与铁相比,具有哪些优良的性质?
(2)分别举出铁、铜、金的几种用途,这些用途各利用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3)请同学们课外调查我们生活中的金属是否都是属于化学意义上的金属(单质)?
(4)从金属材料的利用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后是铁器时代,而铝的利用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5)上网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的资料。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对本节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3)请对本课“金属材料——合金”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相关考题
-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下列是某初中化学教师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 [教师]一天,小明看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这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 [教师]化学反应前与化学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怎样的关系?猜想1:大于:猜想2:等于:猜想3:小于。 [分组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A组)。硫酸铜溶液跟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B组)。 [实验要求]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归纳,对实验做小结,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不变。 [教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要求: (1)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3)写出本课的教学主题。 (4)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两个反思作业题目。 -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材料四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什么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参考答案 【答案 -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题2燃烧和热量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拓展性课题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教科书关于“燃烧和灭火”的部分内容 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7-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7-4),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讨论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实验7-2】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如图7-8),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要求: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同一个化学实验课题,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这就需要进行选择。请简述如何根据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和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优选实验方案? (4)依据材料,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5)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