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在《反离骚》中,把屈原比为“凤皇”“神龙”“骅骝”,用“芳酷烈”“扬之芳苓”来描述屈原的品德,但是扬雄又批评屈原“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由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儒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B.西汉末年道德观念沦丧
C.人物评价受主流思想影响
D.士人不满现实社会黑暗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福建通志》载,建宁府浦城县,民“焚山而樵,掘根株,种苞谷(玉米),泉竭苗枯,土松溪积,旱潦(涝)可虡(预料)”。这说明了()
A.玉米种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B.土地开发利用需要统筹兼顾
C.小农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人为灾害频繁导致民生艰辛 -
单项选择题
乾隆八年,清政府规定,对来自暹罗(泰国)运米的交易商船,贩运量达到五千石以上的免税银十分之三,万石以上的免税银十分之五。上述材料可佐证当时()
A.闭关自守的松动
B.农耕经济的倒退
C.朝贡贸易的发展
D.人地矛盾的严峻 -
单项选择题
北魏太祖时期,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北朝后期的《魏书》也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北朝时期推崇黄帝的意图在于()
A.彰显黄老之学以兴文教
B.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
C.借助民族认同稳定政权
D.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