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案例:《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课的导入讲述寓言,寓言内容为:一个人死了之后灵魂走到一个地方,十分漂亮,由于又饥又饿,所以他就进去想要点饭吃,谁知这个地方的主人不但给他饭吃,而且还热情地挽留他住下来,他当然很高兴地住下来了。在这里什么劳动也没有,这是他最高兴的,他知道自己是住在天堂里。但这样一直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就感觉很无聊,终于有一天他忍受不住了,去找这个地方的主人,让自己有点事可做,要不然就太无聊太空虚了。主人告诉他这个地方就是不需要劳动,你就是来享受的。这个人感觉自己实在是无聊的不行了,就说我不愿意在天堂住了,我宁愿上地狱去有点事做也不愿意在这里受这种无事可做的罪了。但此时主人不动声色地说:“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就是地狱!”原来如果让一个人不劳动、无事可做竟然是一种惩罚!(1)本案例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请说明导入的意图是什么?(2)在教学中应用导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采用寓意深刻又轻松幽默的故事,可以把抽象的内容以浅显的形式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顺利地......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考题
-
问答题
《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一课的导入如下:出示徐悲鸿《奔马》、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七七”的号角》等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意义。指出: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出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但在当时,以画笔为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多的是木刻家和漫画家。问题:本节课的导入方法有什么优点?设置导入方法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问答题
范老师在《云山深处之溪山行旅》一课教学时,课前让学生用一周时间去收集和整理有关中国山水画作品欣赏的资料。上课时,教师首先播放《溪山行旅图》作品的分析视频给学生欣赏,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小册子,内有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学习资料和供学生使用的评价卡片,范老师模拟中国画作品博览会的情境,让学生当一回“美术评论家”,分组对作品的形式美感、人文意境等方面进行评论,每个小组推出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表评论。(1)这节课运用了哪些学习方式?(2)结合案例,谈谈范老师是如何运用这些学习方式的,其优点有哪些? -
问答题
王老师讲《我们身边的痕迹》时就经历了这样一次课程发展的过程。学生对硬币能被印出来,表示了三种意见,经过争论,前两种意见被否定了,第三种意见本来就是教师要讲的,由学生讲了出来,教师为此很高兴。课上到这里,应该说,大体上和教师备课时预料的情况差不多。学生的发言基本上是属于对文本课程的解读。但是,自从举起“一只倔强的小手”的那个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课程就向前发展了。他提出的“凹凸不平的东西为什么就印得出来?”的问题,是教师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美术课的范围(教师怕上成科学课),但又和美术课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引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就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结果,他们通过操作,总结出了印出来的原因。必须看到,这时的课程已经是体验的课程了,不再是文本的课程了,这都是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课程,文本中没有涉及的东西出现了。师生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就把课程向前大大地发展了一步,这也给她今后的备课提供了新的内容。问题:王老师的教学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