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二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将军去探望受伤的士兵,得知炊事班的战士大都被纷飞的弹片炸死了,而一位炊事员将大铁锅扣在头上只受了点轻伤,将军由此联想到做铁头盔,并付诸实践,使得头盔风行于世。这说明() ①注重研究新情况才能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②创新的灵感源于个人偶然的奇思妙想 ③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④要实现创新和发展就必须跟现存事物彻底决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单项选择题
研究发现,大部分普通情绪会引起强烈的身体感受,不同情绪在身体上形成的感受图形各不相同。然而,不管是西欧人还是东亚人,人们的身体情绪图却表现出跨文化的一致性,这显示情绪及其相应的身体感受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这一发现佐征() ①西欧文化和东亚文化存在着共同的物质基础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过程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基础 ④不同的人的情绪运动中存在普遍性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单项选择题
天上明月,常令诗人爱恨交织。有人怜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同“夕”)如环,昔昔都成玦;也有人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月亮本是宇宙间冰冷无知的星球,它的阴晴圆缺是天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使然,人们对它的爱恨都是无理的。诗人无理的怜爱与怨恨表明() ①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 ③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形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