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造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局面,其间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及诸学派,这次思想解放的共同特点是人们在扬弃殷商以来流传的占卜文化的同时,发现了中华民族最初——尽管还很粗糙——理论思维形式。
——网络文章
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维新派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火种。就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而言,戊戌前后是一个新蕾茁长的时期。可以说,后来新文化运动中的许多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就已露出了端倪。
——陈旭麓《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民主”与“科学”,经过五四运动,各阶层人民获得了新的觉醒,改造社会的声浪更加高涨。这些社团和刊物都已宣传新思潮、探讨社会问题改造为己任。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的许多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就已露出了端倪”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历史上的思想解放和百家争鸣反映了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具有怎样的社会特征?
(1)背景:政治上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士阶层活跃。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
单项选择题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国人不断启蒙的过程。时代不同,各个时期的启蒙主题也是各异的。某时期的启蒙主题是“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在“己(个人)”。这是要告诉中国人,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生存竞技场,中国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再不觉醒,就要灭亡了,这种情况思想或运动最有可能是()。
A.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
B.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
C.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
D.以民主、科学相号召的新文化运动 -
单项选择题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如。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C.民国取代清朝、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