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2004年至2005年期间,该分行下属**支行发放了18户的单位汽车消费贷款11425万元,期限2年,担保单位均为汽车经销商**新宝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汽车生产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或母公司**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该汽车经销商通过粘贴再复印等方式,伪造其中10户购车首付款的C行入账会计凭证,金额3998万元,在C行办理贷款5325万元。另外8户贷款的首付款入账凭证为他行会计凭证,无法查验其真伪,在C行办理贷款6100万元。在两年时间里,经办客户经理未与会计结算部门及原件核对,就直接在复印件上加盖“与原件核对一致”印章并签字,该行的业务检查和风险监督也一直没有发现该问题。截至2006年3月31日,前述单位汽车消费贷款余额5227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为480万元,如不采取积极的催收措施,潜在风险较大。
问题:
1、以上案例为何性质?
2、主要特点是什么。(首付款未到位系伪造,目的是骗取贷款。)
3、如何防范此类风险。
【参考答案】
1、虚假汽车按揭贷款
2、通过伪造其中10户购车首付款的,虚构借款人,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3、客户经理......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考题
-
问答题
××公司1995年与C行建立信贷关系,客户经营正常时,贷款仅为4笔。2005年由于受国家卷烟行业“降焦”工作期限延后的政策调整影响,公司经营现金流缺乏并陷入财务危机,客户在办理××万元贷款“回收再贷”业务时,将其中2笔各××万元以上的贷款分拆为4笔办理。随着客户经营的持续恶化,2006年4至5月再次办理××万元“回收再贷”时,仅能勉强筹集××万元资金,遂将贷款分拆成××笔,通过不断滚动办理“回收再贷”,完成到期贷款的回收再贷业务。但风险仍难于掩盖,此××笔贷款2006年9月五级分类全为关注,2006年12月10笔五级分类为次级,2007年6月分类为可疑,2008年6月末为可疑二级,预计损失率为70%。 问题: 1、分析采取贷款分拆滚动办理“回收再贷”的危害。 2、如何进行防范? -
问答题
2008年4月3日,经××省分行批准同意,给予××有限公司综合授信额度××万元,以工业厂房为抵押。经办行为借款人申报AA级信用等级时描述:“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均优于行业均值,财务状况较好,财务指标进一步优化,利润2005年--2007年为×万元、×万元、×万元”;“公司目前经营稳定,有一定发展潜力,管理水平较高,发展前景好”;“该公司在该行开立一般结算账户,日均存款在200万左右……,对该行综合贡献较高,是可发展的优质客户”。而从借款企业在工商档案中的财务报表看:2005年-2007年借款企业3年连续亏损;2007年10月31日至2008年4月30日账户日均存款余额仅4.85万元。6月30日经办行发放贷款后,该公司使用贷款资金支付了××贸易公司材料款××万元。仅仅两周时间,该公司即停止了生产。贷款出现风险后,结算账户仍有较多存款,经办行停止了该公司××万剩余授信额度的使用,并暂停了××万尚未支用贷款资金的对外支付,但未及时压缩风险敞口,提前扣款收贷。8月27日,该公司供应商××贸易公司以偿付7月25日合同货款为由,向××法院申请冻结并扣划了该公司剩余贷款资金××万元,导致损失扩大。 问题:结合该案例,分析经办行在信贷经营管理中的明显不当之处。 -
问答题
从1997年至2004年,以“叶某某”为法定代表人的2家公司(××商都房地产公司、××金成房地产公司)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和企业名称或变换注册地址等手段逃废银行债务,先后在××分行的××支行、××支行发生3笔信贷业务(贷款和承担连带责任担保),形成不良贷款共计××万元,欠息××万余元。2006年6月30日,××支行再次向以“叶某某”为法定代表人的××市宝成投资有限公司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万元,期限5年,经办行在“不良客户黑名单”中无法查询到已有减免欠息和疑似假按揭的信息,客户评价报告也未能反映上述重大风险事项。后因项目不能如期完工,该笔贷款已由正常类下调至关注类。不良贷款客户为了逃废银行债务,可能采取的手段多且隐蔽,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变更企业名称;二是变换企业的注册地址;三是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四是在不同银行机构或同一机构不同分支行申请贷款;五是在关联公司之间转移资产;六是隐瞒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实际经营情况等。 问题:结合该案例,说明如何防范不良贷款客户关联企业在银行继续办理授信业务?
